close

     miss.jpg

在兒童美術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孩子真的是需要很正向的鼓勵,並透過老師持續的肯定,他們會慢慢建立起原來我是可以自己思考,並用創作表現出來。

     一堂為一年級設計的繪畫課程,我們討論著「想念的人」主題,當拋出我們甚麼時候會「想念」一個人時,孩子的討論讓人驚訝又值得讚許;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念小學以後會想念幼兒園許久不見的同學、好朋友搬家到了會想念她、人不再了上天堂了就看不到了,最後有孩子說:「有些人只見了一次面就不會再見到了,例如出去玩時遇到的朋友,當回家了之後,就再也遇不到了。」另一個孩子則說:「老師有些人天天見面,還是會很想念呀!我在學校每天還是很想媽媽,想趕快放學媽媽來接我。」
孩子的回答永遠有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意義
     
      這些種種的討論,不只是讓我們發現孩子理解詞彙的討論思考,更重要的是表達出每個人不同的感受。透過創作的過程,他們藉由統整感覺,嘗試表達,並在創作時一點一滴加深回憶,雖然有些孩子下筆時還是會猶豫,不知能不能表達的很接近他的對象,不過當引導者花時間陪孩子聊聊,在他記憶中的對象,是個甚麼樣的裝扮,最喜歡和他怎麼互動…等。比起馬上教著孩子怎麼畫出形象重要許多,透過不斷的回憶與描述,漸漸豐富我們對想念的人的感覺,有時形象便能躍然紙上,當然需正向的鼓勵孩子,讓他們勇敢的下筆,並告訴他們我們要的不是照片中的模樣,而是這些人在你心中的樣貌,孩子會接受到你的訊息,克服可能的難題努力表現。

有孩子畫著幼兒園時的好朋友、或畫著想念已經不再的爺爺、有人則畫下了上小學以後更想念媽媽的心情、有的則畫了對他很照顧的阿姨…等。
從創作中我們看見孩子的生命感受,創作的獨特性不只藉由模仿的外型來表現,更來自於每個孩子原本就有的獨有生命經驗、個性、想法中成形,當老師做為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孩子就能說出自己的故事,而不用刻意慢慢的就有自己的風格。

arrow
arrow

    zyca486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