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486.jpg

表達自我的價值~是藝術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從國小高年級即將邁入國中的那一步開始彷彿整個世界像換了個場景了。在還沒國小畢業前,就有許多來自國中應該要怎麼辦、怎麼做彷彿提醒了孩子就像要一夕之間長大了一般...。 許多人說,這個年紀的孩子,處於叛逆的時期 ,從另一個角度觀之,在會創作並從中表達自我的孩子,作品跟他的成長變化是息息相關,年齡上他們正要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個別性,但也正好進入許多孩子會覺得外在環境限制他最多,越來越希望掙脫束縛的年紀。因此想法、情感、思考、身心都在努力的整合與適應 ,並在群體關係與自我獨立中探索。

            如果有藝術創作成為孩子表達的橋梁,我們就越來越能看見孩子,用較不是為了反抗而反抗的展現自己的痕跡。他想要的反叛、他想說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希望與眾不同,又同時期待大家肯定的種種感受,讓藝術成為中介、讓作品成為自由的出口。不用分數統一標準的評比,是藝術帶給這個年紀孩子,有別於其他類科最大的禮物。

 

但為什麼現在藝術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卻是越來越失去其重要性呢?

 

         有時候實際的教學現場中,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在高年級的孩子中,實用的學科類別在逐漸加重的課業中,慢慢佔據他們許多學習的時間而不得不放棄所謂非重點的學習科目(如美術),大多還會繼續學習美術的孩子,有一大部分則為了考取美術班而努力加強繪畫的考試科目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以美術資優考試榜單為主的補習班,會在高年級的業績越來越好的原因。當藝術試圖將之拉向跟分數,升學相關的道路上時,我們有時候無形失去的事物,比有形獲得的成績與分數多上許多。而還單純為了興趣學習美術的孩子相對是非常非常少。

 

         這並不是意味著反對著,學校美術學習、或為了考試加強的學習體系,因為我們也是透過這樣的訓練過程成長成現在的自己,也確實獲得許多美術上的基礎能力,但也正因有著這樣的學習歷程,當在成熟後去回顧後也能察覺,在忙於學習基礎、比賽、與應付術科升學的過程當中,也失去了許多創造與表達自我的可能性。當藝術學習環境以升學來證明教學的成效,以得獎多寡來肯定孩子成果的展現時,藝術屬於很個人的創造性與情感的表達面,就會漸漸消失與不被重視,因為這大多跟美術學習的[主流]無關。這樣的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雖然大家都知道美術學校或機構要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但沒說出口不易被察覺的是,其實大家鼓勵讚賞或目光所及大都在,評比得獎或美術升學上有優勢的孩子身上

 

          但繞了一圈會發現,當我們翻閱學生美術得獎作品的書冊或是容易在藝術升學獲取高分的學生作品時,許多是近似的標準,這幾乎十多年很少改變過,當初美術老師在學生時期怎麼獲得高分與得獎的方法,重複循環的給孩子訓練即可。但這裏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意味得獎或美術成績好的孩子不好,而是許多有個性,擁有獨特創造力、在制式標準評比後,這些孩子不容易被看見,也逐漸消失在美術學習的道路上。

 

       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就會發現真正的藝術世界差異甚大,我們在每一次參觀藝術展覽時,都期望著能看見藝術家們表達出不同的個性與看世界的方式,但成人卻不容易用相同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作品。我們對孩子的畫,大多是(雖不是絕對,但刻板印象依舊如此)豐富比簡單好、有描寫能力比畫的沒那麼像好、有得獎比沒得獎棒、有考上美術班比沒考上美術班的孩子有能力....等,縱使在想法上成人們都是開放的,但很難有信心地告訴自己的孩子,其實你的不同真的很不賴,因為大部分的家長都覺得自己不像藝術評審般這麼專業。

 

         回顧從美術學習的成長過程,大多停留在不斷的磨練基礎能力與繪畫上,手眼統整的觀察力訓練上,確實這些訓練讓人學習到許多基礎能力,但很少有人告訴學習中的孩子,表達自我的創造力才是關鍵,而這些基礎到底要練習到甚麼程度才能創造與表現自我呢?我們將水果、風景、人物畫甚至想像畫,畫的越來越好的同時,我們更接近藝術的表現與自我的獨特性了嗎? 其實這對許多孩子來說都是問號,甚至他們都不容易發現這是個問題。學美術的孩子,有許多都進入大學後半段才開始思考創造與自身的關係,漸漸有獨立判斷能力,與老師(權威)關係較為對等、也少了許多升學標準的影響,並希望找出自己的不同,但這時候孩子已經是20歲的成人了。這時候我們要自問,因為之前的學習都是基礎的養成嗎?

 

           如果藝術的能量,能正常的給予孩子作為表達自我的出口,那不論任何年齡都應該能有表達的創造力才是。有時候我們周遭環境對孩子美術的態度,除了不當的批評外,其實更多影響的來自於單一標準的鼓勵,因為這是身為家長或孩子最不容易察覺的。其實「獨特性」,代表的幾乎就是與一般標準不同、看法不同,但我們大多數人會希望自己或孩子是在一般標準範圍下是好的,而盡量避免是不同的,這也整體的環境影響壓抑孩子創造的可能。

 

        所以這篇文章,是個分享給孩子喜歡創作的父母們,不論孩子是否在藝術教育體制內學習,作為孩子堅強後盾的父母,如果孩子創作上跨出不同的那一步時,要有堅實的信心,縱使與其他人差異甚大與外界標準不同,只要他是認真投入其中,千萬不要吝嗇或不好意思,去肯定他,創造的獨特自信就會從中萌芽。當藝術成為孩子正常的出口,影響的就不只是作品的表現,更是一種欣賞價值觀的判斷方式。

 

(另外再次說明,文中的立場不反對各種藝術教育體制或是美術比賽,亦有許多努力在美術教學現場中,給予孩子多種可能的老師,值得讓人佩服。 只是當孩子學習時遇到制式的單一價值觀點時,過程中應當讓孩子能漸漸清楚的認知到,這不是唯一的評比標準。雖然考美術學校與參加美術比賽,好似只是考上與沒考上、得獎與沒得獎的差別,但對這兩者的孩子而言,都需要正確的理解,藝術帶給孩子是獨有而又開放的內容。雖然比賽只是比賽、評比只是評比,看似大費周章解釋給孩子這些過程與思考,但相信他們,不要認為孩子小年紀還小不懂,他們一定能理解,當他們理解了觀點的不同造就好壞的評斷,就不會侷限在未來許多標準與單一狹窄的框架下,去思考事物)

另外感謝在我成長路上,那些開啟眼界並鼓勵追求自我獨特性的老師們,在學習的成長上,影響的不只是技術更是生活中想法與價值觀點的思考

 

        

 

               

arrow
arrow

    zyca486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